和诚中艺




农业农村部印发“2021年全国“虫口夺粮”保丰收行动方案”

2021年全国“虫口夺粮”保丰收行动方案 

    

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粮食稳产增产的关键因素 ,防控农作物病虫危害是减灾保丰收的关键举措 。2021年小麦条锈病、赤霉病、水稻“两迁”害虫 、草地贪夜蛾 、粘虫 、玉米螟等重大病虫害呈重发态势,直接威胁粮食生产安全。为组织做好防控工作 ,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,实现“虫口夺粮”保丰收目标,特制定本方案。 


一、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分析     


据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监测和专家会商分析,2021年小麦、水稻、玉米等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呈重发态势,预计全国发生面积21亿亩次,同比增加14% ,对70%以上的产区构成风险,需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,努力减轻灾害损失。 


(一)小麦重大病虫害。预计小麦“三病一虫”发生面积4.7亿亩次,同比增加13.8%。其中 ,条锈病在汉水流域、西南北部 、黄淮南部麦区大流行,黄淮海小麦主产区大面积流行风险显著增加 ,预计发生面积6000万亩;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 、江淮、黄淮南部麦区大流行,黄淮北部麦区中等或偏重流行,预计发生面积9000万亩 ;纹枯病总体中等发生,湖北、安徽、河南、江苏中北部等地偏重发生 ,预计发生面积1.2亿亩;穗期蚜虫在大部麦区偏重发生,河南中北部、山东西南部和中部、河北大部麦区大发生 ,预计发生面积2亿亩次。 


(二)水稻重大病虫害。预计水稻“三虫两病”发生面积11.2亿亩次,同比增加12.6%。其中,稻飞虱在南方稻区总体偏重发生,江南中东部稻区大发生 ,预计发生面积3.5亿亩次;稻纵卷叶螟在西南东部、华南、江南、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偏重发生 ,预计发生面积2.4亿亩次;二化螟在江南、西南北部和长江中游稻区偏重发生 ,湖南中南部、江西北部 、浙江东部沿海等稻区大发生,预计发生面积2.1亿亩次;稻瘟病在西南南方丘陵山区、沿江沿淮稻区和东北部分稻区偏重发生,预计发生面积6500万亩次 ;纹枯病在大部稻区偏重发生 ,江南和长江中游等部分稻区大发生,预计发生面积2.5亿亩 。 


(三)玉米重大病虫害 。预计玉米“三虫一病”发生面积4.4亿亩次 ,同比增加13.4%。草地贪夜蛾发生涉及黄淮海及以南玉米种植区。西南 、华南发生代次多 、程度重,江南 、长江中下游可达中等发生,江淮、黄淮 、西北、华北偏轻及以下程度发生,东北南部可能零星发生 ,预计见虫面积4000万亩,其中长江以南占80%;粘虫大部地区为中等发生,北方和西南部分玉米产区可能出现高密度集中危害,预计发生面积7500万亩次 ;玉米螟在东北大部中等发生 ,黄淮大部和西南局部偏重发生 ,预计发生面积2.6亿亩次;大斑病在东北、华北、西南部分地区偏重发生 ,预计发生面积6500万亩 。 


此外,马铃薯晚疫病将在西南大部、西北东部、东北和华北北部偏重流行 ,草地螟在内蒙古大部、东北西部等地偏重发生 ,境内飞蝗总体偏轻发生,境外沙漠蝗和黄脊竹蝗仍有再次入侵我国西南边境的风险。 


二、思路目标 


(一)总体思路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、中央1号文件及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精神,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,千方百计保持粮食发展好势头,把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,突出主要作物、重大病虫、重点区域 ,坚持分类指导、分区施策、联防联控,加密监测预警 ,突出绿色防控 ,推进统防统治,组织应急防治 ,坚决遏制迁飞性、流行性重大病虫害暴发成灾,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,努力实现“虫口夺粮”保丰收和农药减量化有机统一。 


(二)行动目标 。确保水稻 、小麦 、玉米、马铃薯重大病虫害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5%以内,跨区域迁飞性、流行性重大病虫害关键源头区和重发区防治处置率达到100%,水稻、小麦、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3%以上,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加快推广,农药减量化持续推进。 


三 、重点任务 


突出主要作物、重大病虫,抓住重点区域 、关键时节,打好三大防控战役,赢得粮食丰收主动权。 


(一)打好小麦“两病一虫”防控突击战。条锈病:西南、汉水流域 、黄淮南部等病害越冬区,重点落实早春“打点保面”预防措施 ,减轻当地危害程度,压低菌源基数  ,降低向黄淮海主产麦区传播扩散风险;黄淮海主产麦区加强监测预警,一旦发生 ,及时组织统防统治、应急防治,治早、治小,严防大面积流行成灾 。赤霉病:长江流域、江淮、黄淮南部常发区 ,坚持“主动出击、见花打药”不动摇,抓住抽穗扬花期关键时期,全面落实预防控制措施;黄淮中北部、华北等常年小麦赤霉病偶发麦区,坚持“立足预防、适时用药”不放松,一旦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等适宜病害流行的天气,立即组织喷施“保险药”,严防病害发生流行。蚜虫 :在防治小麦条锈病、赤霉病等兼治压基数基础上,黄淮海等重点发生区突出抓好穗期蚜虫防治 ,严防暴发成灾 。 


(二)打好水稻“两虫两病”防控攻坚战。水稻“两迁”害虫(稻飞虱、稻纵卷叶螟):实施大区联合监测、分区协同治理,华南、西南 、江南境外虫源迁入主降区,防治指标从严,降低当地危害,减少北迁虫源;江南 、长江流域 、江淮单双季稻混栽区和单季稻区,稻飞虱重点是“压前控后”、严防后期突发成灾,稻纵卷叶螟严格达标防治 、重点保护功能叶(上三叶) 。稻瘟病 :南方丘陵山区、沿江沿淮和东北常发区狠抓叶瘟初发阶段和破口抽穗期预防 ,严防大面积流行。纹枯病:突出水稻分蘖期和拔节期防控,遏制扩展危害。 


(三)打好玉米草地贪夜蛾防控阻击战 。草地贪夜蛾:进一步强化“三区”联防和“四带”布控,层层阻截诱杀迁飞成虫,治早、治小全面扑杀幼虫。西南华南周年繁殖区重点扑杀境外迁入虫源,控制当地危害损失,延缓北迁时间 ,减少迁出虫源数量;江南江淮迁飞过渡区重点扑杀迁入虫源,压低过境虫源基数 ;黄淮海及北方重点防范区加强监测预警,科学用药防控,保障生产安全。粘虫:加强监测预警 ,突出抓好东北 、西北和黄淮海等玉米产区高密度点片集中统一防治,严防局部暴发成灾危害。草地螟:重点加强内蒙古大部、山西和河北北部、东北西部成虫监测,做好成虫诱杀和幼虫集中扑杀,严防农田大面积危害 。 


此外,加强境内蝗虫隐患排查 ,在采取生物防治 、生态控制等绿色防控措施基础上 ,突出抓好高密度点片应急防治;沙漠蝗等境外蝗虫继续加强西藏、云南、新疆等边境地区监测 ,一旦发现迁入 ,迅速扑灭,确保不成灾危害。 


附件1 :2021年小麦“两病一虫”防控技术要点 


2021年小麦病虫害防治以条锈病、赤霉病和蚜虫“两病一虫”为主攻对象,抓住关键时机和落实关键措施 ,切实提高防效 ,减轻危害损失。 

  

一 、小麦条锈病 


在全面加强监测基础上,狠抓冬繁区防控压菌源、春季流行区治早治小控危害。西南、汉水流域等病害冬季繁殖区,早春全面落实“带药侦查、发现一点、控制一片”打点保面预防控制措施,压低菌源基数,降低后期大面积流行风险  ,减轻当地危害损失,减少向黄淮海等小麦主产区传播扩散菌源。黄淮海等病害春季流行区,2月底 、3月初开始,加强监测预警,一旦发现,立即组织全面普查,打点保面 、严控发病中心,一旦出现流行势头 ,及时组织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治,严防大面积流行成灾。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、戊唑醇、氟环唑、己唑醇、丙环唑等。 


二、小麦赤霉病 


在科学肥水管理 、清沟理墒等农业防控措施基础上,切实做到“三个坚持”。一是坚持适期用药。长江流域、江淮、黄淮南部等常发区,全面落实“见花打药”药剂预防措施,如遇连阴雨、长时间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 ,应在第一次用药后5—7天再次施药 ,进行第二次防治。黄淮北部、华北等偶发区,一旦遇适宜病害发生的气候条件 ,应抓住小麦扬花期,及时用药预防。二是坚持合理选药。长江中下游  、江淮、黄淮局部等已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,应选用氰烯菌酯、戊唑醇、丙硫菌唑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 ,其他地区也要采取轮换用药等措施 ,提高防治效果 ,延缓抗药性产生。农药产品剂型上尽可能选用耐雨水冲刷的超微粉、胶悬剂等。三是坚持科学施药。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、热雾机、机动弥雾机、电动喷雾器、无人机等施药机械,尽量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 。尽可能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 ,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,保证适宜的雾滴大小和药液均匀展布性能。热雾机防治,应配合稳定剂使用;无人机尤其是多旋翼无人机作业,应添加沉降剂。 

  

三 、小麦蚜虫 


在前期加强监测和防治条锈病、赤霉病等兼治基础上,突出抓好小麦穗期蚜虫防治,一旦百穗蚜量达500头,立即组织统防统治,黄淮海等重发区一旦穗期气候条件适宜 ,蚜虫发生代次增加 、繁殖速度加快,呈暴发危害势头时,立即组织应急防治。防治药剂可选用吡虫啉、呋虫胺 、啶虫脒 、噻虫嗪、噻虫胺、氟啶虫胺腈、高效氯氟氰菊酯、吡蚜酮等。 


附件2 :2021年水稻“两迁”害虫防控技术要点 


三、科学安全使用农药 


稻飞虱坚持“狠治主害前代压基数、防治主害代控危害”的防治策略,稻纵卷叶螟抓住卵孵化初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采取“达标用药”策略。稻飞虱防治可选用三氟苯嘧啶、吡蚜酮 、呋虫胺 、氟啶虫胺腈、噻虫胺、烯啶虫胺等,稻纵卷叶螟防治可选用甲维盐、阿维菌素 、茚虫威 、多杀菌素、乙基多杀菌素、氰氟虫腙 、短稳杆菌、苏云金杆菌、金龟子绿僵菌、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、毒死蜱 、丙溴磷等。同时,加强交替、轮换用药指导,避免同一种药剂在不同稻区间或同一稻区内循环、连续使用,有效延缓和治理抗药性。


附件3 :2021年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要点 

  

三、优化技术措施 


一是理化诱控。在成虫发生高峰期,采取高空诱虫灯 、性诱捕器以及食物诱杀等理化诱控措施,诱杀成虫、干扰交配 ,减少田间落卵量。二是生物防治。以西南 、华南草地贪夜蛾周年繁殖区为重点 ,采用球孢白僵菌、绿僵菌、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、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早期预防幼虫,保护利用夜蛾黑卵蜂、螟黄赤眼蜂、蠋蝽等天敌 ,促进可持续治理 。三是科学用药。对虫口密度高 、集中连片发生区域 ,抓住幼虫低龄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;对分散发生区实施重点挑治和点杀点治。推广应用乙基多杀菌素、茚虫威、甲维盐 、虱螨脲 、虫螨腈 、氯虫苯甲酰胺等 ,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、轮换使用、安全使用 ,延缓抗药性产生,提高防控效果。


附件4 :2021年境内蝗虫防控和境外蝗虫防范技术要点 


按照主动预防 、内外结合、分类施策 、有效处置的总体要求,既要做好国内蝗虫防治 ,又要严防境外沙漠蝗等入侵,加强监测预警,全面排查蝗灾隐患,突出“一带四区”布防 ,做到早发现、早预警、早防治。 

  

一、境内蝗虫防控 


全面排查蝗情隐患,对高密度发生区实施化学应急防治,对中低密度发生区实施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。 


(一)排查重点区域蝗情隐患。东亚飞蝗以环渤海湾和黄河滩区为重点,西藏飞蝗以雅鲁藏布江 、金沙江等河谷为重点 ,亚洲飞蝗以新疆 、黑龙江和吉林等湖库湿地为重点,土蝗以北方农牧交错区为重点,加强系统监测和摸底排查,全面掌握发生分布情况,确保不因监测不到位出现重大蝗情隐患 。 


(二)大力推进可持续治理。在飞蝗每平方米0.5头 、土蝗每平方米5头以下中低密度发生区 ,继续推进植被改良、水位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改造蝗区 ,尤其是湖库水源区、水源涵养区、自然保护区、绿色农畜产品基地,优先使用蝗虫微孢子虫、绿僵菌 、印楝素等生物防治措施 ,持续将蝗虫控制在低密度水平 。 


(三)科学实施化学防治。对排查发现的高密度点片发生区 ,及时选用马拉硫磷 、高效氯氰菊酯等化学农药开展防控 。对飞蝗发生密度每平方米10头以上、土蝗每平方米30头以上高密度发生区,及时采用飞机、植保无人机或大型施药器械实施应急防治,防止暴发成灾。 


二 、境外蝗虫防范 

  

按照“御蝗于境外、备战于境内”的防范策略,密切关注境外蝗情动态 ,加强边境地区蝗情监测 ,提前储备应急物资,一旦发现迁飞入境,第一时间控制扑灭。 


(一)加强边境蝗情监测。在云南、西藏、新疆等境外蝗虫可能迁入区 ,发挥已布设的29个边境监测点的作用,并酌情增加监测站点 ,4—8月安排专人观测 ,关键时期发动群众做好排查,一旦发现蝗情,第一时间报告。 


(二)提前储备应急物资 。按照应急防治需要 ,云南、西藏和新疆边境地区 ,要提前储备马拉硫磷、高效氯氰菊酯等对路防治药剂  。适宜飞机作业区域,提前做好航空作业报备 。 


(三)及时开展应急处置。组建应急队伍 ,开展应急演练,一旦发现迁入,立即组织查治行动,及时开展应急防治扑灭迁入蝗群,确保入境蝗虫不二次起飞危害。 




XML地图